髙宗詔, 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爲神丘道行軍大揔管, 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·右武衛將軍馮士貴·左驍衛將軍龐孝公, 統兵十三萬, 以來征. 兼以新羅王金春秋爲嵎夷道行軍揔管, 將其國兵與之合勢. 蘇定方引軍, 自城山濟海至國西德物島, 新羅王遣將軍金庾信, 領精兵五萬以赴之. 王聞之, 㑹羣臣問戰守之冝, 佐平義直進曰, “唐兵逺渉溟海, 不習水者在舩必困, 當其初下陸, 士氣未平, 急擊之, 可以得志. 羅人恃大國之援, 故有輕我之心, 若見唐人失利, 則必疑懼而不敢銳進. 故知先與唐人决戰, 可也.” 逹率常永等曰, “不然. 唐兵逺來, 意欲速戰, 其鋒不可當也, 羅人前屢見敗於我軍, 今望我兵勢, 不得不恐. 今日之計, 冝塞唐人之路, 以待其師老先, 使偏師擊羅軍, 折其銳氣, 然後伺其便而合戰, 則可得以全軍而保國矣.” 王猶䂊, 不知所從. 時佐平興首得罪, 流竄古馬彌知之縣, 遣人問之曰, “事急矣, 如之何而可乎.” 興首曰, “唐兵旣衆, 師律嚴明. 况與新羅共謀掎角, 若對陣於平原廣野, 勝敗未可知也. 白江 或云伎伐浦.·炭峴 或云沉峴., 我國之要路地也, 一夫單槍萬人莫當. 冝簡勇士往守之, 使唐兵不得入白江, 羅人未得過炭峴, 大王重閉固守, 待其資粮盡士卒疲, 然後奮擊之, 破之必矣.” 於時大臣等不信曰, “興首久在縲紲之中, 怨君而不愛國, 其言不可用也. 莫若使唐兵入白江, 㳂流而不得方舟, 羅軍升炭峴, 由徑而不得並馬. 當此之時, 縱兵擊之, 譬如殺在籠之雞·離網之魚也.” 王然之. 又聞唐羅兵已過白江·炭峴, 遣將軍堦伯, 帥死士五千出黄山, 與羅兵戰, 四合皆勝之, 兵寡力屈竟敗, 堦伯死之. 於是, 合兵禦熊津口, 瀕江屯兵. 定方出左涯, 乗山而陣, 與之戰, 我軍大敗. 王師乗潮, 舳艫銜尾進鼓而譟, 定方將歩騎, 直趍眞都城, 一舎止. 我軍悉衆拒之, 又敗, 死者萬餘人. 唐兵乗勝薄城. 王知不免嘆曰, “悔不用成忠之言, 以至於此.” 遂與太子孝, 走北鄙. 定方圍其城, 王次子泰自立爲王, 率衆固守. 太子子文思謂王子隆曰, “王與太子出, 而叔擅爲王, 若唐兵解去, 我等安得全.” 遂率左右, 縋而出, 民皆從之, 泰不能止. 定方令士超堞, 立唐旗幟, 泰窘迫, 開門請命. 於是, 王及太子孝與諸城皆降, 定方以王及太子孝·王子泰·隆·演及大臣將士八十八人·百姓一萬二千八百七人, 送京師. 國夲有五部·三十七郡·二百城·七十六萬戶, 至是析置熊津·馬韓·東明·金漣·德安五都督府, 各統州縣, 櫂渠長爲都督·刺史·縣令以理之, 命郎將劉仁願守都城. 又以左衛郎將王文度爲熊津都督, 撫其餘衆. 定方以所俘見, 上責而宥之. 王病死, 贈金紫光禄大夫·衛尉卿, 許舊臣赴臨. 詔葬孫皓·陳叔寳墓側, 并爲竪碑. 授隆司稼卿. 文度濟海卒, 以劉仁軌代之.